武艺鼎茂策略
1966 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祖籍天津宁河。199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卢沉教授,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壁画系第四工作室主任。
武艺是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以包含最新创作的“桃”“仿《白蛇传》”“布拉格”三个系列共50余件作品的最新个展“仲夏の爱”,“展现了中国艺术突破西方现代性范式的另一种可能”,以融入东方生命经验的个体化感悟去回应全球语境下的当代艺术命题。
武艺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的个展“仲夏の爱”的策展人是崔灿灿。在展览同名文章《仲夏之爱》中,崔灿灿用弥漫着个人记忆与思绪的文字,带领他文字的读者和武艺绘画的观者,一同步入艺术家的精神之地。
他写了契诃夫的小说《吻》,一个发生在旧沙俄的年轻军官和陌生女生之间的爱情奇事;他写了徐克的电影《青蛇》,在法海和小青的斗法之外去探讨欲与禁的人性谜题;最后他写到武艺画中那辆从布拉格开往柏林的双层火车,“一个穿白色上衣的女孩,在走进车厢的那一刻仍在回望”,像是剧本里的一句话转化成电影中一个镜头的变焦与定格般神奇,武艺尺幅小小的画面里落进一个模糊不清的女孩回眸的瞬间,仿佛穿透了布拉格城市的灵魂。
游记
2002 年,武艺旅居巴黎半年左右,以超过四百幅游记式小画与日记体文字,结集出版《巴黎日记》,他用绘画与文字记录旅途所思所感,再以书籍与展览的形式呈现一个完整的艺术创作行为。从被人和人与人之间微小、日常和私密瞬间充满的“布拉格”系列;到探访“京都”时,把所有人都去掉,用格尺与水彩规规矩矩、干干净净地画下象征京都灵魂的京都建筑;再到在敦煌沙漠中用“意临”的方式与莫高窟中千年前的壁画交流,与东方的文化精神对话……
武艺说:“很多艺术家的一生会用一种方法去画不同的题材。但是我喜欢用唯一的语言去表现我当下唯一的感受。”
不知不觉在这二十三年之间,用画笔、文字、摄影探访并记录下不同的城市人文生活与精神风物,和一种游历式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和艺术家的“此在”密不可分,武艺形成了中国当代艺术界独一无二的创作方式。
《莫高窟九层楼》,布面油画,50×40cm,2010
游心
当有一天艺术家选择在记忆中重返“布拉格”的夏日鼎茂策略,当有一本熟读了无数遍的“白蛇传”被艺术家再一次翻开,就像拨动尘封的时钟开始反方向移动,具体的时空不再是艺术家创作的坐标,曾经发生的场景与故事在回忆中慢慢褪色,如同抽取真空的过程中空气渐渐变得稀薄。
“我在反复画布拉格的时候,会感觉多年过去以后,经过沉淀,记忆中的布拉格又带给了我新的感受,很多东西反而更清晰了。”于是艺术家在画面中不断地做出减法,不断地滤除杂质,从一种游记式的创作,武艺走入游心式绘画世界,将所有记忆的颗粒都过滤掉之后,最本质的时刻与最永恒的主题浮显出来。
《布拉格初雪》,布面油画,45.5×38cm,2025
武艺说:“我描绘的其实是一个‘想象中’的山水与情境,和人的情感状态与生命体验有关。我们始终处在能量的膨胀和收缩之中。从物理层面来说,我们的心其实微小得不得了,但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的内心就是一个宇宙,膨胀到大得不得了,这其中反映的就是人和宇宙的关系。”
用散漫的回忆与文字 , 崔灿灿将武艺在展览“仲夏の爱”中展出的多个系列,点化成一团雾气,一片云霭氤氲中朦胧隐现一座仙居与一位旅人:仲夏的“天宫”与“人间”坐落其间,饱满莹润的蜜桃超越物理的质感与状态,幻化成一颗颗仙丹,有人服下仙丹脱离尘世,有神坠落情爱苦修几世……与其说是画者,此刻的武艺不如说更像是旅人,在他无止尽的心游之中,他孜孜不倦地寻找,并庆祝生命永恒的礼赞。
《桃》,纸本水墨,150×46.8cm(画心 34.5×46cm),2024
《天浴》,布面油画,38×45.5cm,2025
Q-北京青年周刊
A-武艺
Q 这次您的个展展出了三个系列的作品,展名“仲夏の爱”是如何串联起这些不同系列作品的?
A 展览策展人崔灿灿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策展思路,一个叫做“生命的礼赞”的内核,回到对生命本质和永恒主题的表达上。今天这样主题的展览其实很少,大多数艺术家是在强化艺术本体。回到我的选择,“白蛇传”千百年流传,但是还是有人会想再次讲述,这种永恒的主题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因此我想要通过作品带领观众重新回到一个永恒的主题上,回到古今中外不同艺术家通过不同方式,反复表达的主题中。
《 仿〈 白 蛇 传 〉 之五·雄黄酒现身鼎茂策略,吓昏许 仙 》, 布 面 油 画,24×33cm,2025
Q 那您是怎样去选择自己想要画的故事和场景呢?
A 我以为艺术其实没有百分之百的“创造”,只有“发现”。这需要智慧。比如大家都能看到美,但是如何将美的感受转化入一幅绘画的画面里就出现了高低之分。
对西方艺术来说,今天的当代艺术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是没有关系的。对中国绘画来说,一方面艺术家在临摹中回溯与传承,另一方面又需要创新,内化加入艺术家自己的部分。这就是中国文化的概念。比方“白蛇传”,具体内容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我却总想将这个故事用我自己的绘画语言再画一遍。
《仿〈白蛇传〉之九·水漫金山》,布面油画,24×33cm,2025
Q 您的色彩在中国当代艺术界独树一帜,您是如何在保持传承的同时,加入您个人化的部分的?
A 我因为一直在画敦煌以及研习中国传统绘画,所以对我来说,颜色是很自然地流露出来的一种色彩关系。这当中当然需要几十年的实践与经验。比方“水漫金山”这一幅,清末民间流传的画本原作是很灰的,原本中国画是没有这么多的色彩的,但是黑白灰中间也依然有画面的节奏感。如果你把眼前这幅“水漫金山”变成黑白的,色彩看似消失了,色彩的“底蕴”还在,并且变得更简洁强烈。
《飞天》,布面油画,40×50cm,2010
Q 布拉格系列也是您反复重绘的主题,这其中打动您的是什么?
A 其实我画布拉格就是关于男人和女人。我会画一些走在街上的陌生人,也会画我的朋友,画廊的工作人员,戏剧学院的学生等等,他们是很具体化的活生生的人。很奇怪,那个地方始终感觉人情的味道很重,人和人之间情感的味道很重,不管是陌生人,还是情侣之间。
Q 今年您在武汉合美术馆的个展中,展出了一组京都的绘画,呈现出和布拉格完全不同的气质。
A 比方京都,京都的建筑里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承载了京都的文化,我就选择用格尺来画京都,好像偏了一点都不能表现那种极致感。但是布拉格一定要有人,人是布拉格的灵魂,那么京都的建筑是京都的灵魂。
对我来说,画画总有一种未知。未来画什么,用什么材料,都是未知的。虽然我有几十年的绘画经验与习惯,但是我希望自己可以永远像一个初学者,去感受并发现新的东西,放弃掉那些经验与习惯,这就是中国古人讲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京都市上京区智惠光院通》,纸上铅笔、水彩,39×27cm,2012
文 霍雨佳
编辑 韩哈哈
资料提供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史依弘 与京剧的百年对谈
李娜 刚柔并济 逐冠人生
潘展乐:赛场上没有退路 只有拼到底
张雨霏 蝶变之后
王羽佳:探索不止 恒动不息
汪顺:年龄只是数字 实力说明一切
新 刊
「 2025年8月28日 景军 」鼎茂策略
诚利和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